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 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的政策建议

admin 财商 2025-01-11 21:31:03

摘要:香港2025年1月10日 /美通社/ -- 港大经管学院昨日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绿皮书》)。今年的《绿皮书》深入探讨了香港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涵盖主题包括财政赤字、股票市场动态、强积金制度、住房问题,......

香港2025年1月10日 /美通社/ -- 港大经管学院昨日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绿皮书》)。今年的《绿皮书》深入探讨了香港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涵盖主题包括财政赤字、股票市场动态、强积金制度、住房问题,以及探索培育活跃初创生态圈的新途径。此外,绿皮书还审视了香港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气候风险对香港未来经济的影响。 

今年是港大经管学院第四年与一众关心香港未来发展的学者,共同撰写及发表年度《绿皮书》,再次为香港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港大经管学院昨日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左起: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太明珠教授、港大经管学院金融系实务教授Alberto Moel 教授、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兼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邓希炜教授及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刘洋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昨日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左起: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太明珠教授、港大经管学院金融系实务教授Alberto Moel 教授、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兼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邓希炜教授及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刘洋教授。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兼经济学讲座教授蔡洪滨教授表示:“根植香港的港大经管学院一直以分析香港的经济格局为己任,并藉以我们的学术专业和卓越研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建基于过往发表《绿皮书》的成功,此年度刊物引证着我们致力促进创新解决方案和激发关于香港未来发展的建设性讨论。透过与享负盛名的教师团队和国际学者合作,我们期望为不同重要领域提供可行的策略,以振兴我们的经济并确保我们城市有一个繁荣的未来。”

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兼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邓希炜教授表示:“随着香港应对全球供应链不断变化所呈现的复杂性,本港必须重新定义其战略角色,不仅担当连接西方国家的桥梁,亦要成为通往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的重要门户。此外,香港稳健的金融体系和全面的专业服务生态圈,令本港具有独特优势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枢纽,以满足贸易环境多变的需求。”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刘洋教授表示:“香港难以单靠经济自然复苏摆脱当前财政困境。香港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当房地产市场降温时,本港将因而面临庞大的财务风险。展望将来,香港政府应充分利用政府债券计划,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筹募资金。此举不但可以维持长期财政的可持续性,亦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系实务教授Alberto Moel 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初创企业生态圈在中途的‘存亡谷’阶段最为薄弱,这亦是初创企业最需要支持的阶段。透过促进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合作,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将创新意念转化为可打入市场的产品。同时,鼓励更多跨院校合作,以及推动业界参与,对于释放香港初创生态圈的潜力亦至关重要。”

港大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关颖伦教授太明珠教授撰写了有关强积金制度文章,并表示:“强积金是香港普及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强积金回报表现一直强差人意。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导致强积金表现欠佳的三个主要原因,包括资产配置过于保守;即使考虑到资产配置因素,强积金产品质素差;以及费用高昂。随着积金易平台即将推出,这正好提供一个有利的契机对香港的主要退休储蓄制度作出重大改进。政府亦可藉此强化金融服务生态圈,吸引更多资本,并将香港定位为区域内的财富管理中心。”

《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辑录的八篇文章,重点分析如下:

香港财政赤字分析

  • 近年来,随着香港的赤字水平创下历史新高,更在发达经济体中排名前列,财政赤字已成为香港特区面临的一项严峻新挑战。研究发现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结构性赤字,不能单靠经济增长的被动方式来缓解,而需要主动调整财政政策。土地收入贡献了相当比例的财政收入,但其波动也造成高风险,而往往引发收入波动,因而需要实行更审慎的风险管理。展望未来,政府需要在缓解赤字与推行财政政策之间做出平衡,而政府已积极主动调整财政政策。
  • 另一方面,香港在多年来累积了充足的财政储备。近几年有所下降,但现今储备水平仍处世界前列,下行风险有限。此外,特区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政府债券计划的额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筹募资金,而无损长期财政的可持续性,并且藉此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

重振香港股票市场:主要挑战与策略方案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长期以来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香港股市近年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市场表现持续低迷,IPO市场亦下行至令人担忧的地步,以致市场活动显著下降。市场流动性问题也愈发凸显,外资流出和本地交易活动减少均有损市场稳定性。外资流出的趋势不仅表明外部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消极预期,还反映出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对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带来了重重挑战。
  • 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必须积极寻求振兴香港股市、恢复投资者信心的解决方案。研究提出一些潜在解决方案,包括:1) 吸引更多中东和东南亚投资者及龙头企业;2) 降低沪港通门槛以增强流动性;3) 推出政府引导基金并优化两地基金互认机制;4) 促进高频交易;5) 便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6) 降低投资门槛以扩大投资者基础;7) 加强监管和公司管治以完善投资者保障。

强积金真的“强”吗?对香港强积金制度的适时回顾

  • 过去25年来,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成功鼓励家庭参与证券市场,它同时在推动香港的普惠金融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强积金因其年化回报率偏低而一直备受批评。研究结果揭示了导致强积金表现欠佳的三个主要原因:1) 资产配置过于保守;2) 即使考虑到资产配置因素,强积金产品质素差;以及 3) 费用高昂。随着积金易平台即将推出,不同强积金计划将可以整合到统一数码制度中,这正好提供一个有利时机,对香港的主要退休储蓄制度作出重大改进。
  • 强积金采用市场为本框架,而政府在当中扮演促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我们因此向政府提出四项建议。首先,政府可以修订预设投资策略以进一步降低费率,而积金局亦可以邀请收费较低的新服务供应商进入市场。其次,政府应积极监察资产配置,透过采取规定性措施、推广理财教育及筛选强积金资讯,协助市场参与者了解强积金复杂的投资产品空间。第三,政府可以开拓强积金的产品空间,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最后,积金局应提高数据透明度,并善用其数据资源进行分析。

剖析香港住房危机:演变与对策

  • 自2010年以来,香港已连续14年被评为全球住房最难以负担市场。研究通过分解人口、楼价和建屋数据,来衡量住房危机的分配效应。从研究记录可见,大型公共房屋使大量本地家庭免遭私楼住房支出急升影响。然而,随着私楼住房支出上升,公共房屋错配问题频生,私楼租户的人口显著增加。面积较小私楼单位的楼价和租金则不成比例地增加,造成这类单位价格飙升,年轻租户承担了不成比例的重担,逐渐缺乏在香港住房阶梯向上流动的能力。
  • 持续缺乏可负担住房正阻碍香港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资,对本港经济极为不利。为确保香港的经济未来,政府必须深化住房和发展改革。香港应将住房政策重新定位为进取式城市发展,同时将重点从着重兴建低质量的租住公屋,转为致力建造高质量的自置居所。此外,当局应改革固有公共住房制度,包括将公屋租金与住户收入挂钩,以及由房屋局放宽对出租和转售公屋的限制。

了解香港初创企业生态圈:框架与未来方向

  • 随着香港正重新思考其创新及科技发展,研究旨在从一个质量的企业层面微观经济角度,表述香港初创企业生态圈的发展,并探究生态圈结构与初创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我们发现初创生态圈在中途的“存亡谷”阶段最为薄弱,这亦是初创企业最需要支持的阶段。由于科技创业在香港至今依然罕为人知,研究亦往往与业界需求脱节,以致难以衍生出产品和市场。此外,本地商学院与早期研发工作之间缺乏互动和融合,现有的加速器和孵化器计划亦未能提供有利于长期增长的工具。研究同时发现本港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教育薄弱,并缺乏早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创业资本。加上本港科技初创企业终端市场规模有限,或不足以支持大型和规模化的收入模式。
  • 尽管香港表现出一定优势,但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痛点:在公司成立和概念验证之后,由于往后资源匮乏,科技概念原型和商业可行性之间出现鸿沟。这一缺陷使初创企业难以吸引传统创业资本。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强化现有的初创生态圈,包括:1) 培养创新文化;2) 建立创新和初创企业的讯息交流中心;3) 促进跨院校合作;4) 弥合产业与初创企业之间的鸿沟;5) 支持市场扩展。

香港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的机遇与策略

  • 在历史上一直是国际上重要贸易枢纽的香港,正面临着来自亚洲其他货运港口的发展、跨境电子商贸的兴起,以及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所造成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中国+N”策略来扩展生产网络和降低风险。随着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在亚洲推动工业发展,邓希炜教授认为香港必须重新定义其战略策略性定位,专注成为中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门户,识别在区域供应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并通过把握新全球化趋势来应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 供应链各方之间的高效协调至关重要,理想的供应链应能灵活应对短期冲击,适应中期变化,并通过激励机制使所有合作伙伴的利益保持一致。香港可以利用其金融实力支持新的经济活动,并作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枢纽。通过拥抱这些变化,香港可以保持其作为国际商业和供应链管理中心的重要地位。

人工智能与香港前景

  • 文章探讨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三大层面 — 香港的竞争力、劳动力市场和安全考量。首先,要保持香港在全球的竞争力,各行各业都不能不拥抱人工智能。面对其他亚太区城市的激烈竞争以及中美科技战,香港必须制定独特的策略,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厚积实力。其次,我们观察到这次的人工智能浪潮或对高技能、高收入工作造成影响。人工智能亦将深远影响国际和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环境中,取代和创造林林总总的工作。第三,人工智能可能会对社会构成一定的安全问题,例如发生失误、遭受黑客、病毒和软件程式错误、存在偏见及歧视等。因此,政府责无旁贷,应教育公众有关人工智能的威力和风险,并制定人工智能使用责任和伦理考量的规例和指引。
  • 为了做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香港可以考虑五大政策建议:1)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 透过举办培训工作坊及提供资助,扶助机构采纳人工智能;3) 支持大学和初创企业进行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4) 利用奖励措施和补贴,就人工智能招商引资;5) 检视现有的人工智能规例及指引。

化气候风险为发展机遇—— 香港经济前景的政策启示

  • 香港是沿海城市,且地势低洼,因此易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已历经多次气候灾害。其中,强台风侵袭和海平面上升尤其引人关注。因此,本研究以台风和海平面如何影响公共租住房屋(公屋)为重点,在不同气候变化情况下进行情景分析,评估潜在经济损失。分析显示,海平面上升引致的资产损失可能更为严重,长远而言尤其如此。另外,在较高碳排放的气候情景下,三个所选公共屋村因海平面上升而遭受的资产损失将远较台风造成的损失为高。
  • 气候风险若处理得当,可转化为发展机遇。为香港妥善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七大政策建议:1) 整合数据,构建地理编码数据平台,以全面展开气候风险分析;2) 活化更新旧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对新建筑物选址应考虑海平面上升问题;3) 对脆弱社群给予更多关注;4) 改良气候灾害预测、预警和紧急应变系统;5) 构建气候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市场;6) 支援早期气候科技企业和气候适应科技应用;7) 在实现净零排放过程中不容小觑气候转型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