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期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482.47万例,每天确诊癌症患者超1.3万人,疾病负担持续呈上升态势。在全球范围内,癌症仍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早期筛查是实现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在前期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482.47万例,每天确诊癌症患者超1.3万人,疾病负担持续呈上升态势。在全球范围内,癌症仍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早期筛查是实现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在业界,“癌症预防+治疗”双管齐下的策略,已成为降低癌症负担上广受认可的有效路径。而在这其中,防癌关键在于早筛早诊。
传统的筛查方法,如血清蛋白标志物检测、内窥镜、CT等,虽广泛应用但存在侵入性、辐射性等局限性,同时,对于胰腺癌、卵巢癌、肝癌等高发癌症,也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随着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cf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其可以同时检测人体内是否有来自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癌症,有效降低漏检率,在癌症早筛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近日,一年一度的肿瘤国际学术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芝加哥举行,多项临床肿瘤学前沿研究成果发布。肿瘤早筛依然以极高的热度受到关注,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骆卉妍教授团队与吉因加合作开展的肿瘤早筛成果以壁报形式亮相。
新技术建模实现8大高发癌种早期筛查
这项研究基于吉因加独家研发的GM-seq技术,针对外周血cfDNA进行甲基化检测,建立了多癌早期检测(MCED, Multi-Cancers Early Detection)和癌症信号起源(CSO, Cancer Signal Origin)模型,以实现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8大高发癌种的早期筛查。
这项研究进行了INSPECTOR研究,纳入1407名受试者(癌症757例,其中I期174例,II期141例,III期244例,IV期175例;非癌650例),随机分为训练集(989例)和验证集(418例)。在训练集中,多癌早筛技术可以检出71.9%的癌症患者,综合特异性高达99.1%,Top1(首要溯源器官)和Top2(首要和次要溯源器官)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2.1%和95.3%。
而在验证集中,在99.0%的综合特异性下,本技术仍可检出74.9%的癌症患者,Top1和Top2的溯源准确性高达88.2%和92.9%。
研究结果显示,这一基于新一代甲基化(GM-seq)液体活检的多癌早筛技术,无论是灵敏度、特异性,还是组织溯源准确性等,均有良好表现。
技术层面突破保障检测性能大幅提升
作为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参与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骆卉妍教授对研究进行了相关解读。骆教授表示,当前阶段数据结果超出预期,该项研究在技术层面的三大突破,为检测性能提供了保障:
首先,在底层技术方面,基于吉因加自研的酶法甲基化技术,在底层实验技术上突破了传统方法带来的模板转化率低等瓶颈,从而保证早期肿瘤微弱信号的极高特异性;
其次,标志物筛选体系方面,结合癌组织、癌旁组织、癌血、健康血四类样本的全面的甲基化标志物优选体系,保证了标志物高信号、高特异性;
最后,在算法和模型方面,自主研发的甲基化量化指标及AMBER模型算法,更敏感且特异地识别癌信号,并计算肿瘤信号丰度,创造了更稳健的阳性判断体系和更准确的组织溯源。
近年,液体活检技术在晚期患者用药检测、早期患者围手术期监测,以及更广泛潜在风险人群的多癌早筛检测方面,都不断彰显出无穷的价值和潜能。未来,依托自研GM-seq技术,吉因加将携手更多临床科学家,推动更多前瞻性项目研究,不断夯实多癌早筛的临床价值,真正实现人人可及,并为为实现14亿人口的“健康中国梦”贡献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