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碧云寺重新开门啦!最近,熟悉北京西山文物古迹的人们都在分享这个好消息。当人们重新将目光聚焦这座修缮一新的京西古刹时,发现这里竟然还深藏着一条巨轮,船上还满载着五色宝藏……
一、碧云重光
碧云寺位于西山......
碧云寺重新开门啦!最近,熟悉北京西山文物古迹的人们都在分享这个好消息。当人们重新将目光聚焦这座修缮一新的京西古刹时,发现这里竟然还深藏着一条巨轮,船上还满载着五色宝藏……
一、碧云重光
碧云寺位于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坐西朝东,依山跨涧,两溪环抱、藏风聚气,是中国传统寺院选址造园之典范。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有环峰叠翠,碧云香霭等十景。六进院落纵贯东西轴线,各组殿宇层层升起,布局严整壮观,环境优美宜人。
据《香山公园志》记载,1952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西山风景区管理所(以后改名为西山风景区管理处、香山公园管理处)接管了碧云寺。1954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57年碧云寺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1:1956年11月12日,周恩来同何香凝(中)、沈钧儒(右)和首都各界人士到西山碧云寺晋谒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
图片2:同上
同时,由于年久失修,部分主体建筑亟待修缮,以确保古建筑和游客安全。2023年11月,碧云寺首次临时关闭,进行了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保护性文物修缮。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折子工程之一,此次共对罗汉堂、菩萨殿等7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修缮面积近3000平方米,约占全寺建筑总量的三分之一。9月26日,碧云寺在关闭11个月之后恢复对外开放。
图片3:修缮一新的能仁寂照殿
图片4:修缮一新的罗汉堂
“十一”国庆节期间,徜徉在香山脚下的碧云宝刹,人们探究的目光逐渐聚焦在它与百年中法教育文化交流,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竟然有着传奇般的渊源……
二、“中法”弦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社会制度、昌明的精神思想,莫不使中国有识之士倾心,“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中国,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1912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俭学会”,得到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俭学会以“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为目的,号召有志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促使一大批青年在劳动、学习、斗争中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周恩来、邓小平、陈毅、陈延年、陈乔年等,他们利用留法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图片5:蔡元培(中)、李石曾(左一)、吴稚晖(左三)、张静江(右三)等
在世界社集会,讨论世界文化合作及《世界学典》事宜
1916年3月,蔡元培、李石曾等与法国友人在法国巴黎创办“华法教育会”。1916年底,蔡元培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李石曾也兼任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1917年5月,北京华法教育会成立。同年,留法俭学会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开办法文预备学校。经与寺里主持协商,留法俭学会把寺院配殿及厨库廊舍改造成教室和办公室。寺外建起容纳数十人的学生宿舍,同时将宿舍旁的一块空地整修成了运动场。同年12月25日,孔德学校(包括中学和小学)成立。这是蔡元培、李石曾、马裕藻等创办的一所北京大学教师子弟学校,用法国近代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名字命名,意在借鉴法国改革我国中小学教育。
1918年底,李石曾受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等委托,专程赴法“运动退款”。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再次向法国政府提出退还庚子赔款、合作办学的要求,得到法国里昂市长和里昂大学的响应。双方决定联合建立中法大学,分别由北京大学、里昂大学负责筹备。
图片6:中法大学正门
1920年春,北京中法大学宣告成立,首任校长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一些北大教授也受聘在中法大学兼课。位于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为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旨在把法国教育制度引进中国,试点实行大学区制。同年11月下旬,蔡元培离京赴沪,而后率团到法国考察教育,筹办里昂中法大学。
北大讲师张申府被聘为中法大学教授,以蔡元培校长秘书名义陪同前往。年仅27岁的张申府此时已是北京共产党小组3人成员之一。启程前,李大钊嘱咐他在旅欧留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途经上海时,陈独秀也交给他同样任务。旅途中,张申府向同船的刘清扬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党的性质。在巴黎,张申府、刘清扬遇到先期抵达的周恩来。1921年春,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入党。随后,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员赵世炎、陈公培也到达巴黎,他们5人成立了共产党旅法早期组织。同年7月,近代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里昂中法大学正式成立。作为北京中法大学姊妹学校,以“呈验文凭或经过考试”招录留法勤工俭学学生。
图片7:位于西山碧云寺内的陆谟克学院(乙部)正门
1924年—1925年,中法大学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成立了以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文学家福尔德、化学家居礼、生物学家陆谟克的名字命名的四大学院——孔德学院、服尔德学院、居礼学院、陆谟克学院,学校主体部分也由西山碧云寺迁移至北京城内。新组建的中法大学校本部与北京大学红楼相距不到500米。
由于北京中法大学自创办起就和北京大学渊源深厚,所以北大视中法大学学生为校友,1949年10月8日,曾经就读中法大学的陈毅同志受邀到北大做报告时,校门口悬挂的横幅写着“欢迎陈将军回校”,陈毅同志则谦虚地说自己是北大的“半个校友”。
图片8:1949年10月8日,北大欢迎陈毅回校,
悬挂“欢迎陈将军回校”横幅
图片9:1949年10月8日,陈毅在沙滩民主广场演讲
1950年9月,中法大学正式停办,所属院系分流至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中法大学文史系、法文系并入北京大学。北大对于接收中法大学学生非常积极,1950年9月开学之际,北京大学接收了中法大学155名学生和14名教职工,中法大学图书馆大部分文科藏书归北京大学所有。1983年1月28日,北大校长办公会正式决议:确认中法大学校友为北京大学校友。1984年,位于东黄城根甲20号的中法大学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4月27日,北大校长办公会又决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同意给原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因参加革命活动被迫中断学习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三、西山红
寺云碧,西山红。
1922年,已在上海入党的萧明、颜昌颐等人进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该校有了第一批中共党员。同年下半年,在北京党组织和李大钊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为主,在碧云寺里成立了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也称中共西山支部),学生会主席萧明任支部书记。这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4个共产党支部之一,也是西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由中共北京地委直接领导。
1923年10月,陈毅来到西山碧云寺,在北京中法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11月,经萧明、颜昌颐介绍,陈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萧明、颜昌颐毕业后,由陈毅继任中共中法大学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的第一个职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中法大学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活动据点。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陈毅经常召集和主持党支部会议,及时传达中共北京地委的指示,认真总结党支部在校内和附近农村的工作,并向中共北京地委汇报工作情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陈毅非常悲痛,听说孙中山的灵柩要移到碧云寺,便组织成立迎殡队,扶柩接灵。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至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直到4年后移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图片10:1925年,中法大学学生参加中山先生悼念会。
图片11:1925年,中法大学代校长李书华(右二)与中法友人
参谒位于西山碧云寺内的孙文总理衣冠冢。
1925年初秋,党组织决定调陈毅到中共北京地委工作,为了加强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李大钊决定让他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兼任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党团书记。这年年底,陈毅通过了中法大学文学院的毕业考试。从此,陈毅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图片12:1926年,陈毅毕业于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
获得文学士的照片和毕业证书存根。
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说:“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共产党,几乎是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
从1920年在西山碧云寺创建到1950年分流,存世只有30年的中法大学,不仅见证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培养了一大批建设新中国的青年才俊,还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了爱国、进步的人生追求。古老的碧云寺不仅承载了北京中法大学的最初岁月,更见证了中共西山支部的红色历史。可以说,102年前,碧云寺里成立的中共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是北京西山第一抹鲜艳夺目的红色!
四、乘风再起航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3月26日,在访问法国期间专门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并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牌,这成为中法建交50年的一段佳话。“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了中法两国的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中方愿同法方开展有关文献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希望有更多中国人到这里参观,祝愿里昂和中国的交往不断加深。”从此,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蕴含的历史沧桑,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共同谱写的传奇故事再次为世人瞩目。
图片13:法国里昂中法大学
图片14: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正式建交
今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当有记者询问中方对中法关系有何评价?对两国关系未来有何展望?外交部发言人说,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双方均高度重视建交60周年,将合作举办贯穿全年的庆祝活动以及中法文化旅游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法方一道,秉持建交初心,担负历史使命,将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造得更加牢固和富有活力,共同为世界的和平、安全、繁荣、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15:中法建交60周年
假如你登临香山之巅,细心观察碧云寺的整体布局,你会惊喜地看到一艘隐藏在山坳里的巨轮——“碧云号”。那山门是船头,中路、东路、西路是宽阔的甲板,层层递进的殿堂是装满宝藏的集装箱——中法大学的百年树人是木色宝藏,西山支部的红色遗产是火色宝藏,五百罗汉堂是金色宝藏,水泉院里的卓锡泉是水色宝藏,孙中山纪念堂是土色宝藏。那高耸的金刚宝座塔就是船尾的舰桥。一百多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华英才曾经伫立在这里,引领这艘装满宝藏的货轮在时代的浪潮中起航。
图片16:香山公园碧云寺示意图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甲子的轮回象征着周而复始,继往开来。今天的人们有理由期待,满载宝藏的“碧云号”巨轮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红色血脉的赓续中,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的守正创新中,乘着中法建交60年的东风,从北京海淀之滨再次起航,向着新时代的星辰大海乘风破浪,唱响更加高亢的碧云船歌!(作者:孔庆中 通讯员:徐龙云、李萍)。
作者:孔庆中(笔名),北京大学教师世家(直系四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校友。本文在撰写中得到香山公园管理处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中法大学历史图说1920-1950》、《红楼旧址群故事》、《香山静宜园》、《北京大学与旅欧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北京中法大学与北大的渊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