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创新药年度白皮书:外授权首付款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

admin 资讯 2025-01-03 09:43:38

摘要:2024创新药年度白皮书:外授权首付款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

2024,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触底反弹的恢复期。尽管资本仍然审慎、IPO依然收紧,但暖阳已穿越寒冬,播洒暖意!

偶联药物与双/多抗药物的开发无疑是当下......

2024创新药年度白皮书:外授权首付款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

2024,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触底反弹的恢复期。尽管资本仍然审慎、IPO依然收紧,但暖阳已穿越寒冬,播洒暖意!

偶联药物与双/多抗药物的开发无疑是当下医药创新最热话题这一,尽管高效低毒新药的开发密码蕴藏在无穷的排列组合中,但历史沉淀的理性开发设计经验加速了这一进程。在下一款明星药物诞生前,中国制药界极强的工程化创新能力与高效率无疑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金额与事件数再创新高,首付款总额(31.6亿美元)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27.1亿美元)!多起交易巨额首付款“堪比IPO”。不仅MNC收购动作频出,本土创新药企也积极收购创新资产,20%创新药资产并购交易金额占领千亿元总交易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NewCo热度骤起,接连6起交易涉及总款项超80亿美金。

当下阶段中国biotech的定位到底在哪?或许源头创新并不是最好的答案,切实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亮眼的临床数据才是。

回顾2024,1-10月中国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累计发生300余起融资、200余起BD事件,200余条国家政策颁布、热点领域近百款临床管线进展值得关注。为洞悉行业发展,把握未来趋势,动脉智库携手10余家投资机构及biotech创始人对年度热点事件进行了详细复盘研究,以飨行业。

数说2024:触底反弹,行业正加速回暖

1.1 投融资:资本降温趋缓,平均融资金额逆势回升

一级市场投融资降温趋势趋缓,平均融资金额逆势回升至2022年水平。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融资总金额达到42.06亿美元,约为2023年融资总额(61.59亿美元)的2/3。

image.png

图表1 2020-2024年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总融资金额与融资事件数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从平均融资金额和融资事件数来看,2024年1-10月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融资事件数量为229起,平均融资金额为0.18亿美元,已超过2022年领域平均融资水平。

image.png

图表2 2020-2024年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平均融资金额与融资事件数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相比2023年,2024年创新药供应链整体融资金额骤减。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相关融资金额(89.9亿元)约为同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194.3亿元)的一半。2023年创新药供应链相关融资金额为301.4亿元,与同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金额(363.3亿元)差别不大。

image.png

图表3 2024年1-10月国内创新药研发及供应链投融资整体表现情况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相关融资事件为77起,平均融资金额为1.17亿元,同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事件为150起,平均融资金额为1.3亿元。

2024年1-10月,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出手频次TOP10投资机构,分别为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龙磐资本、本草资本、汉康资本、华金投资、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泰鲲基金及中山创投。

image.png

图表4 2024年国内创新药及供应链投资出手次数TOP10投资机构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动脉智库对TOP3活跃投资机构2024年所投项目进行了不完全梳理,供行业参考。

image.png

图表5 2024年创新药及供应链投资出手次数TOP3机构所投项目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1.2 IPO:医药企业上市数量持续低走,最高募资2.06亿美元

2024年创新药及供应链IPO数量创新低。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IPO数量仅11起,其中创新药研发相关IPO数量6起,创新药供应链相关IPO数量5起。

image.png

图表6 2020-2024年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IPO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其中公开募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仅包括康霈生技1家,募资2.06亿美元,为国内年度最大生物技术IPO。据公开信息,康霈生技专精于医美注射新药与脂肪代谢相关疾病新药的开发,自主研发的两项新药(口服减肥药 CBW-511和局部溶脂注射剂 CBL-514)已进入临床阶段。2024年10月,公司宣布完成CBL-514局部减脂的2b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第1季度取得揭盲结果。

image.png

图表7 2024年1-10月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国内IPO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1.3 License out:1-10月累计76笔交易,总交易金额511亿美金高于2023全年

2024年,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中国创新药领域共计发生76笔License out交易,是同期License in交易(26笔)数量的3倍。

image.png

图表8 近5年license in/out交易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美柏必缔,动脉智库

从交易金额来看,2024年1-10月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约31.6亿美元,交易总金额高达511亿美元,已然超过2023年全年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

颇耐人寻味的是,2024年1-10月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31.6亿美元)已然高于同期创新药研发融资总金额(194.3亿元,约合27.1亿美元)。

1.4 NewCo:接连6起交易涉及总金额款项超80亿美金,加速发展正当其时

NewCo交易话题的火热无需多说。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1月共发生6起NewCo交易,涉及交易总金额款项82.3亿美元,涉及首付款总金额约2亿美元。

image.png

图表9 2024年NewCo交易事件概览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市场现阶段较热的NewCo品种包括自免相关药物、代谢疾病药物以及TCE双/多抗药物。据相关从业者透露,后续国产ADC产品的相关NewCo交易也会陆续披露,一些前沿领域包括CGT也在尝试做NewCo的可能。

从NewCo交易资产的临床阶段来看,以临床前IND到临床I/lla期为交易主流。

当下无论是MNC、美元基金,包括国内基金及本土药企,都在积极挖掘发展NewCo交易的可能性。有投资人指出,NewCo大概率会成为近几年海内外双方合作的主题模式之一。

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指出有三个维度的因素促进:不同于常规的资产剥离,NewCo模式最终合作产出的新公司带有很强的海外属性,是一家纯粹的国外公司,主要在美国市场中运营,这在美国对中国生物医疗产业进行多方限制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中美双方都能接受医药领域合作方式。

其次,NewCo合作模式中引入的基金方多为“知名度高、专业性强、资源力深”的机构,对于复杂交易运作驾轻就熟,在新公司的赋能管理以及后续融资中也能提供巨大支持。

最后,基于NewCo模式产生的新公司,在完成大额融资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生存的机会和选择。比如通过收购新管线资产,平衡公司运营风险与收益;基于资方和管理团队的丰富经验及资源,形成更为成熟、可操作的退出路径。

1.5 并购:35起并购总金额超千亿元,20%创新药资产占据超半数并购金额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并购是最主要的企业资本化渠道。

在国内IPO收紧及政策支持并购(“国九条”和“并购六条”等政策陆续颁布)的背景下,并购逐渐成为IPO之外的首选退出路径。

另外,央企及国资层面也在发力,现已落地多个并购基金。近期上海市政府更是宣布将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代表性并购案例。

国内35起医药行业并购事件涉及总交易金额超千亿元(1125.8亿元)。

image.png

图表10 2024年医药领域并购事件一览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可以明显发现,并购事件多为产业链之间的吸收与整合。

另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创新药资产被收购的趋势明显——35起并购事件中10起为创新biotech的收购,6起(19.4%)披露并购金额的交易涉及披露总金额688.2亿元,占31起披露并购事件总金额的61.1%。换句话说,20%创新药资产收购占据超半数并购金额。

大型跨国药企为创新药biotech并购主力。6起大型跨国药企主导的创新药biotech资产并购涉及金额610.3亿元,占据总披露并购金额的88.7%。国资药企主导的创新药biotech资产并购交易金额相对较小。

image.png

图表11 2024年涉及创新药biotech资产收购的交易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1.6 200余条国家政策梳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DRG升级更契合临床实际和医保政策

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2024年国家层面发布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共计200余条,省级层面发布相关政策近1000条。动脉智库选取了部分重要政策进行梳理解读。

image.png

图表12 2023年国家生物医药领域重要政策梳理

数据来源:公开新闻渠道搜集整理,动脉智库

包括:

1、国家层面,3月公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生物制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从产业全局、三医联动、研发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投资等多个方面都做了极为详细的安排和布局。

2、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逐步落实到地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分段生产试点工作将对全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市场供应能力、增加对CRO和CDMO服务的需求、增强生物制品供应保障能力等。

4、对儿童药与罕见病用药的持续关注和重点支持。

5、医保方面,病组(DRG)付费分组方案升级至2.0版,分组更加契合临床实际和医保政策导向。

6、在化学改良新药、抗体偶联药物、肽类药物、CGT等热门细分领域,政府制定多项政策促进和规范行业发展。

创新药及供应链领域创新年度九问

2.1 BD加码下、双抗&偶联俱为研发及供应链融资主角,改良新药从小众变卷点、核药CXO悄然爆发?

延续2023年融资特征,201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吸金最多的领域依旧是发展相较成熟稳健的小分子药物(82.51亿元)与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研发(55.77亿元)赛道。

image.png

图表13 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各细分领域融资总金额与融资数量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从平均融资金额来看,除了小分子药物与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核药赛道继续表现出强吸金能力:7起融资总额13.64亿元,平均融资金额高达1.95亿元。创新疫苗赛道累计6起融资事件共获得12.3亿元融资。

image.png

图表14 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各细分领域平均融资金额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制剂&改良新药药物研发赛道。7起相关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为10.6亿元。迈诺威医药创始人刘飞博士指出,二类的改良型新药在前几年还是国内一个非常小众的一个赛道,但近几年已经有大量的公司布局此方向。前几年me too类仿制药太卷,但目前亦是一个好的进入时间点。

此外,3类药、高壁垒的四类仿制药也潜藏很多机会。2.2+2.4的组合开发模式可能也是未来的一条发展路径。

基于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可以大体看出资本在2024年的投资偏好。

image.png

图表15 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双抗、偶联药物领域BD的火热也传导到融资,2024年1-10月创新药研发领域融资TOP20排名中,6项是双抗&偶联药物研发企业, 融资总额为35.79亿元。

image.png

图表16 创新药研发TOP20项目融资分布(融资金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小分子药物领域,PROTAC等创新技术路径伴随着国际临床的突破受到资本青睐。CGT领域,已释放成药性风险、适应症拓展空间大且给药优势明显的小核酸药物仍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疫苗领域,佐剂作为能够使疫苗更有效地激发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的“添加剂”,新型疫苗佐剂受到市场关注,正在引领疫苗研发新趋势。

供应链方面,综合服务性质的供应链企业融资数量最多,共计24起,总融资额达到32.49亿元。3家企业实现IPO,包括计算驱动创新药物研发的科技公司晶泰科技、为医药研发、药物警戒、医药营销和市场准入等提供数字运营服务的太美医疗及专注推进互联网慢病管理服务的方舟健客。

其他在一级市场获得大额融资的供应链企业包括为小分子及核酸药物领域提供药物递送技术服务的剂泰医药、为药企提供给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益诺思生物、医药研发综合服务商信级医药等。

image.png

图表17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细分领域融资总金额与融资数量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其次,为小分子药物研发提供服务/产品的供应链企业融资数量较多(13起),总融资额达到23.28亿元,其中从事人用原料药和兽用原料药、中间体研发和生产的海昇药业实现IPO。

晶泰科技的上市以及获得1亿美元高额融资的剂泰医药大幅拉升了AI+新药供应链赛道的融资表现。2024年1-10月8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达到17.58亿元。

image.png

图表18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细分领域平均融资表现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从平均融资金额来看,核药与创新疫苗供应链赛道表现抢眼。2024年3月,核药CRDMO服务商米度生物完成近4亿元融资。近期通瑞生物亦在11月完成超1亿美元A+轮巨额融资。

资本寒冬下,核药CRDMO服务商如此“吸金”的背后,或包括产业发展背景和公司自身优势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核药研发的火热助推核药研发供应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诸如通瑞生物这类企业提供核药从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CRDMO服务,包括后端的物流配送,在核药这类重资产行业,结合资本寒冬的环境,无疑与诸多核药研发公司的强烈CXO需求相契合。此外在非核药领域,核药CXO也能为普药公司提供分子影像CRO及伴随诊断开发服务以及为创新靶点新药开发成药性提供验证性服务。

总体而言,创新药研发领域资本市场的遇冷直接影响到供应链行业,2024创新药供应链融资较2023年有较多下降,1-10月亿元以上融资事件仅14起。

image.png

图表19 2024年1-10月创新药供应链领域融资TOP20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部分领域CXO的境况与一级市场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物药CXO为例,抗体&偶联药物项目的火热与研发盛况直接传导到CXO服务行业。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药明合联、东曜药业、皓元医药等首批布局该领域的CDMO上市企业,均在近年实现了相应板块业务的快速业绩增长,释放出积极信号。

如偶联药物CXO龙头药明合联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6%,至16.6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75.5%,至4.88亿元。东曜药业2023年CDMO/CMO业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94%。2024年上半年,公司CDMO/CMO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144%;同期净利润315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跃身为生物药CDMO市场黑马。

2.2 近80起License out交易:谁出海,谁买单?双抗、偶联药物之外,CGT也将迎来高光时刻?

创新Biotech的项目频繁license out出海,标志着本土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得到海外药企的认可,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跨国药企保持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从License-out的买方企业来看,MNC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据动脉智库统计,MNC参与的24起相关交易总金额占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的55.4%;相关交易首付款金额占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总金额的71.5%。

image.png

图表20 2024年大型MNC参与的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卖方视角,百奥赛图、百奥泰、安锐生物、诺纳生物、药明生物、宜联生物、英矽智能等都是License out合作交易中的明星企业。

image.png

图表21 2024年近10家中国创新药企涉及License out合作交易2项及以上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方面,兰芽生物、恒瑞医药、宜明昂科夺得前三甲。

image.png

图表22 2024年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TOP3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方面,锐格医药、同润生物、明济生物占领top3。

image.png

图表23 2024年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TOP3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从交易药物类型来看,大部分License out交易聚焦在抗体及偶联药物、CGT药物等领域。

2024年1-10月发生的76项License out交易中,半数(38项)为抗体及偶联药物交易,其中又以双抗、ADC药物为主。双抗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共计9项,交易首付款占抗体及偶联药物整体License out交易的66.2%。

image.png

图表24 2024年双抗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ADC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共计14项,占抗体及偶联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总数的36.8%。

image.png

图表25 2024年ADC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CGT药物领域在2024年中亦表现地可圈可点:2024年1-10月,CGT领域累计发生5件License out交易。伴随着年初瑞博生物与勃林格殷格翰、舶望制药与诺华的两起小核酸药物管线BD出海事件,本土小核酸药物成功完成出海破冰。其中舶望制药与诺华的交易首付款高达1.85亿美元。CGT领域也成为继ADC、抗体等领域之后,本土创新药孕育又一得到全球市场认可的细分新药研发领域,未来可期。

image.png

图表26 2024年CGT药物相关的License out交易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2.3 License out交易半数为临床前&IND资产,硬币的两面:继续高歌猛进or清算离场?

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发展势头如此迅猛,是买方和卖方合力促成的结果。

一方面,对于买方而言,跨国药企逐渐认可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基于当下国内的产业环境,一项成功的License out交易不仅被视为是资本寒冬下融资的利器,也成为部分药企高管团队、相关资本的退出途径。

能够获得较高交易金额以及高额首付(至少过亿美元)的license out交易意味着其创新药研发水准已被MNC认可,相对更容易获得融资。此外,虽然业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但license out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退出路径。

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如2023年亨利医药与诺和诺德达成的总金额高达13亿美元license out交易——尽管后期管线进展不如预期导致未获得更多的里程碑款项,但8亿美金左右的首付款现金流,让相关股东都实现了不错的投资收益。

虽然对于大部分投资机构而言,相比此前IPO,通过license out这类BD交易实现退出的结果多不甚理想,可能仅仅是回本的程度。

因此,将非核心资产进行license-out侧面验证药企研发实力,同时引入现金流支持公司研发核心管线的BD案例,是整个行业的共同愿景。如礼新医药先后与包括阿斯利康、Turning Point以及默沙东达成多项license-out交易,但其授权的创新药资产均为非核心药物管线,因此并不影响其后续发展前景。

image.png

图表27 礼新医药部分临床管线

数据来源:礼新医药官网

从License out交易所涉及管线所处的临床阶段来看,临床前及IND资产占比越来越大。2023年,License out交易中有7%是临床前及IND资产;202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4%。若仅从披露临床阶段的管线数量来看,这一比例还要更高。

image.png

图表28 2023-2024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交易对应临床阶段变化

数据来源:美柏必缔,动脉智库

有行业人士表示,临床I期或者即将进入临床的时期,是管线最适合BD的阶段,因为此时资本带来的杠杆作用最大。

对于卖方而言,资本寒冬下,那些有前景但难有余力推进临床的临床前资产,通过License out交易变现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对于买方而言,有初步验证数据的临床前资产性价比也较高。

2.4 中美脱钩加速,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会成为出海主要目的地吗?

上市药品“出海”加速,欧美市场之外,中国药企瞄准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14款药品经CSO合作形式密集出海。

image.png

图表29 2024年国内上市药品密集出海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相比对药效、安全性要求更为严苛、对价格更不敏感的欧美市场,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对药价敏感的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上市药品出海的重点地区。

但也有一级市场投资人指出,由于诸多中国创新药企在立项开发时仍优先考虑北美市场及国内临床需求,导致部分上市创新药资产与新兴市场的适配性并不高。考虑到新兴市场的准入以及受当地生产运输条件等复杂条件影响的因素,未来几年内北美和国内市场仍然是中国biotech尤其是早期项目基于临床需求立项开发的首选。

2.5 Biotech“Pharma”梦不再,转让商业化权益已成新常态?

手握上市品种的Biotech转让商业化权益已成新常态。2024年,越来越多的Biotech甚至有潜力成为BioPharma的企业,正密集放弃在国内市场自主商业化。本土Biotech回归聚焦产品与技术研发,大药企利用自建成熟的销售团队与渠道资源负责商业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2024年1-10月,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共计发生16起Biotech向本土药企转让商业化权益事件,涉及交易披露总金额72.9亿元,首付款金额8.6亿元。

image.png

图表30 2024年Biotech向本土药企转让商业化权益事件一览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2.6 本土老牌药企开启创新药资产“买买买”模式,10起交易最高达79亿,释放哪些积极信号?

2024继续开展的并购大潮中,除了MNC密集披露的并购交易,手握资本的国内诸多老牌药企同样也加紧布局。

如新天药业收购上海汇伦医药85.12%股权,以实现“中药+化药”的双轮驱动;新诺威斥资76亿元购买石药百克100%股权加速打造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新生物医药平台;“四大老牌制药企业”之一的东北制药拟1.87亿元收购TCR-T疗法研发biotech鼎成肽源70%股权,还表示收购成功后将安排充足的科研和转化经费,且“上不封顶”。

管线资产授权交易方面,本土药企亦有积极尝试。如老牌上市医药公司信立泰药业以超10亿元的交易总金额获得尧唐生物碱基编辑药物“YOLT-101”独家许可权益。其他类似交易还包括本土药企与biotech在小核酸药、mRNA疫苗等方面的管线授权开发与技术合作。

image.png

图表31 本土药企与Biotech进行的管线授权交易及并购事件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但总体而言,目前大部分老牌药企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还是偏保守。这跟公司本身团队的基因及资源强相关,创新药资产的布局风险确实较大。

以信立泰药业引入尧唐生物的管线为例,看似引入前沿碱基编辑药物,但除了该药物的适应症是在其熟悉的心血管疾病领域、能形成管线协同,国外同类靶点药物在临床方面的验证亦是其考量的重要因素,当然尧唐生物本身在递送系统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专利布局也确实亮眼。新天药业并购的汇伦医药则拥有充足的自主现金流以及不错盈利。

客观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本土biotech的收购及管线资产的授权大概率仍由MNC主导,但本土药企的新迈步乃至后期的积极反馈以及经验的积累无疑对国内大药企收购创新药资产的行为具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2.7 国内超30款自免管线获重要进展,小分子、细胞疗法、抗体药物同台竞争,谁更胜一筹?

2024年,自免领域研发如火如荼。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20日,在国内有超30款自免药物迈入关键临床节点。CAR-T、干细胞疗法、ADC、双抗、三抗等各类疗法在自免领域遍地开花,适应症涵盖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斑秃、重症肌无力等各类疾病。在这些取得里程碑进展的临床管线中,有三点值得关注。

image.png

图表32 2024年取得里程碑进展的自免领域管线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首先是靶点扎堆、适应症同质化问题。基于IL-4R、IL-17A、IL-12、IL-23、TSLP等热门靶点开发的自免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产品上市。在国内,每个热门靶点背后布局的企业超过十家。靶点扎堆引发了适应症同质化,目前自免领域大部分管线聚焦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领域,且大多在研管线已处于临床Ⅱ期、临床Ⅲ期,未来商业化竞争激烈。

其次,是自免领域亟需长效性产品。自免疾病通常不致命,国内患者在支付能力有限及对价格敏感的情况下,无法像对待癌症一样投入大量经济资源治疗自免疾病,患者更需要长疗、安全、价格便宜的自免产品。CAR-T疗法等被创新性地引入到自免领域,有望为自免患者带来“一针见效”等长效疗法。在国内2024年获得临床里程碑突破的管线中,自免CAR-T管线就有9条,独占小半壁江山。

最后还值得关注的是T细胞衔接器(T cell engager, TCE)技术在自免领域的崛起。2024年,业内密集收购TCE双抗资产,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6起NewCo交易中,TCE相关管线交易占5起。在临床端,目前全球共有20余款处于活跃状态的TCE药物开展了自免相关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 CD3×CD19、CD3×CD20、CD3×BCMA等靶点组合类型。

image.png

图表33 全球在研的针对自免疾病的TCE双抗

数据来源:动脉智库

2.8 国内14款GLP-1减重管线抵达关键研发节点,技术、产品之争欲演变为产能、价格之争?

随着全球肥胖人群的增加,人们对于GLP-1类( 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GLP-1R/GIPR双重激动剂、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等相关药物)等新型降糖、减重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全球市场内,GLP-1相关减重产品目前数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独大。在中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大量国内仿制药企已布局该赛道,即将加入商业化竞争阶段。截至2024年11月20日,国内获批的GLP-1R、GLP-1R/GIPR类产品已有4款。

image.png

图表34 目前已经获批的减重领域的GLP-1类产品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临床阶段,国内的GLP-1类减重管线则更多。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56款GLP-1类产品在开展减重适应症相关研究,其中55%的产品已经进入临床Ⅱ期、Ⅲ期、申报上市、获批上市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两到三年,国内GLP-1类产品在减重赛道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

image.png

图表35 目前国内GLP -1类产品在减重适应症方面的进度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仅在2024年(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0日),国内获得里程碑进展的GLP-1类减重管线就多达16款(包括诺和诺德和礼来获批上市的产品)。除已获批上市产品外,目前进度最快的是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已于2024年2月获得NMPA受理关于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是全球首个申报上市的GLP-1R/GCGR双重激动剂,有望成为首个国产双靶点减重药。

image.png

图表36 2024年国内在临床方面有里程碑进展的GLP-1相关减重产品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在诺和诺德Wegovy 和礼来Zepbound的映衬下 ,GLP-1类减重行业一开局就迎来了高标准,所以接下来的竞争对手需要在功效、安全性或便利性等各方面表现出优势,才能具备与诺和诺德和礼来一争高下的实力。口服给药、双靶点等新型GLP-1类药物以及探索联合用药都是各大药企接下来重点布局的板块。

此外,随着各家产品逐步走向市场,GLP-1类产品在产能方面也有巨大需求。可以预见,在技术和产品之争到达一定阶段,不久之后,GLP-1减重赛道将迎来产能和价格之争。

2.9 国内超15款管线获关键进展,多元技术齐争锋,千亿美金CNS市场已处爆发前夕?

据动脉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1日,2024年国内在CNS领域获得重要进展的管线超过15款,适应症涵盖神经发育疾病、精神类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渐冻症等罕见病;药物类型既包含单抗、化药等传统疗法,还包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新兴疗法。

image.png

图表37 2024年抵达重要研发节点的中国CNS管线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动脉智库

有行业人士指出,CNS领域呈现分散、多样的适应症布局的背后原因或在于两点:一是CNS每一种细分适应症都涵盖庞大的患者人群,且多数疾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二是基于热门社会事件、重磅药物进展、监管部门重视等各方原因,促成了CNS疾病领域遍地开花的盛况。

尽管CNS管线呈现出传统疗法与新兴疗法各占半边天的局面,但从传统的临床应用和监管批准的角度来看,小分子药物依然占据多数。CNS企业翼思生物业务发展和战略联盟高级副总裁钱华表示,因为现阶段学术以及临床对CNS疾病的认识多数还停留在经典的受体认识角度,对于受体的调节剂开发难易程度来看,小分子药物占据独有的优势。

落实到实际情况,CNS开发难度较大,临床失败率高是业界共识。普百思生物创始人包杨欢表示,CNS疾病与肿瘤疾病不同,大多数肿瘤在特定的时期有明确的病灶,大多数CNS疾病则涉及多靶点多机制问题,在管线研发、招募临床患者等过程中存在更复杂的问题。目前,CNS疾病还存在机制不明、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等痛点。

具有新型知识产权的药物组合、改良剂型、药械组合、医疗器械、数字疗法和检测诊断手段将是CNS开发的蓝海;甚至在AI时代的背景下,人机交互的工作站、APP等智能手段都有巨大需求,CNS疾病领域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