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8日,第十六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在杭州萧山隆重开幕。作为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品牌活动,本届论坛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产业界的多位领导、专家与企......
2025年11月8日,第十六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在杭州萧山隆重开幕。作为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品牌活动,本届论坛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产业界的多位领导、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行业前景。

论坛期间,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老龄健康事业委员会同步举办“银龄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围绕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银龄经济与老龄护理深度融合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原卫生部部长高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顾问伊丽苏娅,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民族医药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小蔷,北京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甄蕾,北京中医治未病促进中心主任李桂英等,共同搭建政策解读、经验交流与资源对接的专业平台。

交流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顾问伊丽苏娅在欢迎辞中强调,银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老年人高品质生活需求”为核心,专业的老年照护服务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发表讲话并指出当前养老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农村现在的老年人不是消费群体,但是他是应该关注的重点,是老龄工作的重点,如果把农村的养老工作搞好了,农村的消费将大幅增长。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会长赵艳华代表总会在交流会上致辞表示,关爱老年人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并长期坚持的伟大事业。银龄经济绝非一个孤立的赛道,它是一个需要健康打底、文旅增色、媒体传播、科技赋能、公益暖心的综合性生态系统。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作为国家级的社会组织愿同社会各界一道为老年人的共谋福祉。

会上,“老年照护培训项目”正式启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老龄健康事业委员会特聘专家王真就老年照护作主旨演讲。她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照护培训体系尤为关键。 项目将以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年修正版)》为根本依据,围绕居家照护、康复护理、心理关怀等核心内容,构建“评估—计划—执行—改进”全流程标准化培训体系,实现从服务内容界定到技能教学、从规范操作到安全管理的闭环运行。在教材与教学内容设计上,项目注重“服务内容与对象需求”的双重导向,突出规范操作流程与安全管理要点,强化技能的动态更新与落地实施,着力培养具备现代照护理念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为银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近期印发的《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25〕29号)精神,聚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提质增效。

在专题报告环节,高小蔷主任围绕“老年照护服务标准体系构建”发表讲话。她指出,标准体系是规范行业、提升服务质量的技术保障,尤其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统一的服务标准迫在眉睫。她强调,“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老龄照护从‘有’到‘优’的转变。”

国家级中医药炮制非遗传承人康明轩则从“老年人食养结合与健康管理”角度,分享了中医药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独特优势与实践路径。

猴耳环文化主理人刘民华在题为“遏制微生物耐药,共护银铃生命质量”的发言中指出,老年人是耐药菌感染的高发人群,不规范用药易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病程延长。她介绍,传统中药猴耳环具有抑制常见致病菌、不易引发耐药等特性,更适合老年人群轻症感染的治疗,呼吁加强合理用药宣传与基层推广,构建“主动守护”的老年感染防控体系。

最后,中国民族卫生协会老龄健康事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阿沛·任鹏作闭幕总结。他表示,本次交流会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为银龄经济与老龄护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政策、技术、人才、资源深度融合,助力银龄群体享有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本次交流会融合政策导向、标准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应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思路与实践方向。
